近日,天津地鐵5、6號線迎來首批大品牌商業入駐,某品牌的8家便利店正式開張納客。7月下旬,北京地鐵已經宣布有三家便利店正在籌備開店,分別位于5號線和平里北街站、6號線青年路站和7號線菜市口站。
遍地開花的便利店,似乎迎來了新一波的爆發期。
而早在04年以前,北京的地鐵站內聚集著很多食品店,服裝店,音像店等,便利店迎來了第一次的發展期,在經歷過多次變化之后,近些年北京的地鐵站內已經沒有了便利店的身影,更多的都是出現在生活小區里。
這次便利店重新開進地鐵站,對于整個行業來說,也是一場信心的提升。
近十年,便利店的增長率高達235%,根據《報告》,2020年中國便利店門店規模達19.3萬家,除去兩大石油系便利店,排名前10家的傳統便利店數量為4.1萬家,日資便利店達0.86萬家,且主要集中在一線、新一線城市,占據了很高的比例。
但這種繁榮的背后,其實也存在著整個行業的焦慮。
在便利店里解決一餐飯,成了打工人的常態之一。一線和新一線城市成了便利店的落腳點,7-11,全家和羅森等連鎖品牌接連入駐中心商業區和住宅居民區,使得日系便利店成了打工人的聚集地。本土品牌美宜佳、見福等也不逞多讓,便利店經濟一度空前繁榮。
但是看似打工人不可或缺的便利店也避免不了倒閉潮的來襲。
本土品牌“全時便利店”經歷了兩度危機,最終在20年5月發布了停業整改的公告,至今沒有重新開業。成都全時被廈門見福加盟托管后,全都更名為“見福便利店”,也沒有再次更名的希望。
曾經被譽為最像“7-ELEVEn”的本土品牌便利店——鄰家,在18年由于資金鏈斷裂也全面倒閉。究其原因還是當時的鄰家便利店未真正實現營收,投資人的財產的突然凍結直接決定了連鎖便利店的生死存亡。
短時間內兩家連鎖便利店接連倒閉,讓處于蓬勃發展的便利店經濟弊端盡顯。從18年商務部發布的《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中可以看出,當時便利店行業整體比較穩定,處于健康發展區間,其次連鎖率也一直都在上升,到19年才有所放緩。在這樣的局勢下,便利店尚不能實現盈利,需要背后資本的支撐,資金鏈一旦斷裂,便利店只能面臨倒閉的結局。
倒閉潮的持續發酵終究讓便利店經濟走向了下坡路。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畢馬威中國聯合發布《2020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便利店銷售額及門店數量增速雙雙下降,但總體上看,市場規模仍處于增長態勢。
雖然與傳統便利店相比,仍保持較高增速,但是情況卻不容樂觀。以全家為例,2019-2021的門店擴充數量同比增長僅11%和4%,在《2021中國便利店TOP100榜單》顯示中國大陸的門店總數量2967家,排名第六。
當然,在環境正在“降溫”大趨勢下,也有很多品牌選擇繼續擴充門店。相較于《2020便利店TOP100榜單》,羅森以3256家門店超過全家升至第五位,同比增長20%,新增549家。便利蜂、美宜佳和見福門店數都有明顯的增長,很大原因是對當地特色的充分了解,本土品牌的優勢盡顯。
便利店經濟正在慢慢進入緩慢增長期,發展過快帶來的弊端盡顯,很多品牌受到了沖擊,但是也有很多選擇逆風而上,想要成為真正的頭部,優勝劣汰的法則沒有放過任何一個行業。
京東便利店和天貓小店的下沉市場正在繼續,雖然離百萬便利店的目標還很遙遠,但是整合夫妻小店,開設加盟店一直都在被推進。一方面,是為了搶奪連鎖便利店的市場,另一方面是覬覦傳統便利店這塊“大蛋糕”。
傳統便利店一般是以夫妻小店的形式存在,根據凱度零售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700萬家小店,其中,夫妻店的存量規模在680萬家左右。2019年,這些夫妻店的出貨規模更是占到整個市場的44%。其中約30%的夫妻店盤踞在鄉鎮農村,46%在三四線城市和縣級市。
然而,天貓小店與之相對比,總體數量就相形見絀了,截止到2020年8月,據不完全統計,天貓小店的數量為6904家,其中廣東省省拔得頭籌1962家,浙江省緊跟其后1038家,東北地區分布極少,北京和上海只有4家,很明顯天貓和京東的主戰場在華北和華南的三四線城市。
在三到五線城市和農村市場,基本上就是下沉的連鎖便利店和夫妻小店之間的較量,連鎖便利店雖然倚靠的強大的資本力量,但是面對夫妻小店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雖然京東和天貓都盯上了夫妻小店,但是想要真正改造這些末端小店,不能只是“掛牌”,而是要深度改造,從而達到統一的標準。但其中牽扯的利益關系絕大多是不向夫妻小店傾斜的,不管是進貨渠道還是價格優勢,都難以的得到整合,所以現在現如今被改造的夫妻小店基本在吃雙方的紅利。
在被迫妥協的同時,京東和天貓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來源于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因為大多數夫妻小店加盟后在平臺的進貨率可能連50%都難以達到,往往是進價的高低決定了加盟商對供貨商的選擇,很難做到統一進貨標準。
想要對傳統便利店實現平臺化“一刀切”,是不現實的,互聯網頭部對夫妻小店的整合收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現在還看不到他們所帶來的利益,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傳統小店擁有極其廣闊的市場,如果能夠和互聯網平臺進行融合,將是B2B模式最好的落腳點。
傳統便利店不會消失,但是轉型卻已經勢在必行。因為未來年輕市場的走向偏向新零售模式,線上線下相結合將成為主流。不管是與京東天貓等互聯網頭部品牌合作,還是自己轉型為新型便利店,這都將是傳統便利店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外賣行業很少會一直派送到凌晨,加班的年輕人大多會在便利店解決自己的晚餐。24小時便利店是深夜打工人吃夜宵的好去處,燈火通明讓“深夜食堂”顯得更有魅力。在時間不充沛的情況下,隨處可見的便利店也會是打工人的第一選擇。
一線城市的夜間人流量很豐富,晚上10點到第二天6點的營業額的占比可以達到總營業額的30%-40%,盈利非常可觀。以上海為例,自6月份“上海夜生活節”開幕以來,據24小時連鎖便利店便利蜂透露,便利蜂在上海的門店夜間銷售環比上周同期增長超兩成,部分靠近夜生活地標的門店,夜間收入占全天一半。
夜間的打工人喜歡便利店,但白天的年輕人卻鐘情于外賣。便利店的出現對于外賣有一定的沖擊,但是卻無法撼動外賣在年輕人心中的地位。
自去年8月,美團外賣的日訂單量就已經超過4000萬,假設每人每天只點一次外賣,那么平均每3.5個人中就會有1個人選擇外賣,這樣的數據說明年輕人幾乎每天都會吃外賣。即使便利店會解決一部分加班人的晚餐,也可以解決一部分急于趕早高峰人群的早餐,但是依舊還是會有更多的人選擇外賣。
外賣行業的市場交易規模在2020年達到8352億元,相當于全國品牌連鎖便利店銷售額的3.25倍,在這樣的營收差距下,雖然便利店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但是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短時間內無法對外賣行業產生威脅。
但是外賣無法提供便利店的附加服務,比如香煙的售賣,快遞的收發,以及現充奶茶或者咖啡等服務,使得距離的便利體現的淋漓盡致。現如今有些便利店試水生鮮,鮮品類高頻、剛需,可帶動其他消費品類銷售,流量價值大,能提高顧客粘性及購買頻次。大多以水果、蔬菜為主,水產和肉類鮮少出現,外賣提供同等新鮮程度和優秀品質的產品。
便利店與外賣的重合度很高,但是差異性也很大。19年以后,外賣行業和便利店經濟都處在緩慢增長期,面臨諸多由于發展過快帶來的弊端。其中,外賣行業的衛生標準一直遭受詬病,便利店的單一化也無法改變,就目前來看,現在外賣行業的發展遠優于便利店行業,但是最終如何誰也無法預測。
便利小店的發展一直在經歷倒閉潮的侵襲,傳統便利店的轉型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加上外賣行業的擠壓,便利店經濟想要迎來真正的春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