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shi)紀進入第三個十年(nian),電視(shi)劇里反應社會發(fa)展的(de)年(nian)代劇卻依舊困在上世(shi)紀八九十年(nian)代。
每當提起懷舊風,影視劇里必會出現上世紀的粵語歌和港片老海報。
然而隨著90后長大,所謂懷舊,已然發生了年代的位移。
今年(nian)播出的(de)年(nian)代劇(ju)(ju),除了(le)《覺醒年(nian)代》《山海(hai)情》等獻禮劇(ju)(ju),其余均質量尚(shang)可但收(shou)視啞火。其中一個原(yuan)因是,主要受(shou)眾與故事(shi)所處的(de)時(shi)代,有割裂感。
當騰訊(xun)優酷(ku)愛奇藝90后用戶(hu)占(zhan)比均近6成(cheng)時,意味著90后已(yi)然(ran)成(cheng)為(wei)平臺內容(rong)的(de)主要受(shou)眾。影視劇不能只用仙(xian)俠甜寵等(deng)更娛樂(le)的(de)類型(xing)劇討好(hao)年輕人(ren)。
年代(dai)劇也該用世紀初的(de)各種故事,做讓年輕(qing)演(yan)員更(geng)不容易(yi)產(chan)生違和感、讓觀眾更(geng)有熟悉(xi)感的(de)新年代(dai)劇,書寫新篇(pian)章。
太新了。
當年輕演員投身(shen)年代劇時,不(bu)少觀眾反(fan)應,即便演員在(zai)妝(zhuang)造上已經盡力往符合劇中年代的樣子去(qu)打造,但形象依(yi)舊違(wei)和,讓人入戲困難。
回歸劇集,演員與年代劇的不適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講述上世紀的年代劇所需要的面孔,與如今符合娛樂圈主流審美的面孔,不適配。
回看(kan)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活躍在我國熒(ying)幕上的面孔,男演員的代表是陳道(dao)明、陳寶國、王志文(wen)、姜(jiang)文(wen)等(deng)。他們(men)或陽(yang)剛或儒(ru)雅,唐(tang)國強這樣清(qing)秀的在當時(shi)都被(bei)稱為奶油小生。
女演(yan)員的代表是劉曉慶、王姬(ji)、潘虹、鞏(gong)俐,她們(men)之(zhi)中沒有一個(ge)小尖臉,全(quan)是方臉盤大青衣,即使在少(shao)女時期,突出(chu)的特(te)質也是女非(fei)少(shao)。
熒幕形象(xiang)(xiang)直觀(guan)反映時(shi)代審美,幾十年過去(qu)后,重講那個時(shi)代的故事,首先得找形象(xiang)(xiang)與上世(shi)紀演員(yuan)在同一象(xiang)(xiang)限的面孔。
然(ran)而縱(zong)觀(guan)當今娛樂圈(quan),審美西化已是(shi)定(ding)局。
演員講究骨骼(ge)感、立(li)體度、頭肩比(bi)、頭身比(bi)……一輪一輪卷下來(lai),有(you)知名度、有(you)流量、能上鏡當主(zhu)演扛收視的(de)年(nian)輕代,皆是身高腿(tui)長身形單薄頭小(xiao)臉(lian)小(xiao)的(de)清秀男演員,以及立(li)體歐化小(xiao)尖臉(lian)大眼睛的(de)幼齒(chi)女演員。
他們演偶像演仙(xian)俠不違和,但放在(zai)年(nian)代(dai)劇里(li),頂(ding)著尚未成熟長(chang)大(da)的(de)臉去舊時代(dai)力挽狂瀾,真的(de)很像中學生裝大(da)人。
演員外形上與八九十年代完全是反義詞,就意味著縱使妝造再用力,也注定從一開始就輸很大。
年代(dai)劇(ju)與其將目光停駐于(yu)八九十(shi)年代(dai),用新(xin)演員(yuan)做與其差(cha)別(bie)過大的(de)舊人物,從最(zui)直(zhi)白的(de)觀感上打折扣,不如(ru)把年代(dai)劇(ju)的(de)進度(du)條往(wang)前拉一拉,讓長(chang)在新(xin)世紀審美(mei)點上的(de)演員(yuan)演屬于(yu)他們這個年代(dai)的(de)年代(dai)劇(ju)。
違(wei)和感(gan)一(yi)降(jiang)低,角色信服度也就上升了。
年(nian)代劇重在展現一個歷史時(shi)(shi)期人(ren)們(men)生(sheng)活的切面,近年(nian)來國產年(nian)代劇的慣用(yong)操作方式,是用(yong)時(shi)(shi)代浪(lang)潮(chao)下某一個或(huo)幾個行業(ye)/地區的發展穿針引線(xian),織出那個時(shi)(shi)代人(ren)們(men)的命運變遷(qian)和(he)喜怒哀樂(le)。
典型如《大(da)江大(da)河》及(ji)《山海(hai)情》。
有時代依據的好處是,站在新節點看過去,一些發展已然蓋棺定論,能從中取材的故事豐富,經驗也豐富,同時能撬動共同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觀眾的情緒。
年代劇遲遲不講新世紀的這些(xie)年,其實(shi)國產都市劇和職場劇,已經把一(yi)些(xie)社會(hui)變(bian)革(ge)和行業(ye)發(fa)展放進了(le)自己的故事里。不過(guo)講得好的并不多。
黃軒楊穎周一圍主演(yan)的《創業時代》,是取材(cai)于互聯(lian)網浪潮下的創業故事,周一圍的原(yuan)型有參考搜狐張朝陽。
但2018年播出的劇,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講(jiang)了一(yi)個互聯網門(men)戶時期的故事,并且把故事放進正在進行時的語(yu)境里(li)。
光是比(bi)行業(ye)(ye)發展滯后20年這一點(dian),就讓《創(chuang)業(ye)(ye)時(shi)代》大打折(zhe)扣。更別提(ti)楊穎周一圍的(de)辣眼表演,以及三觀亂飛(fei)的(de)劇作思想。
《創業時代》是很爛,但它選取的行業對當今的年代劇而言,卻是挖掘故事的沃土。
其一互聯網在中國的(de)發展中,已然(ran)有幾個塵埃落定的(de)時期,從既(ji)定事實(shi)中找(zhao)素材成故(gu)事,能(neng)避(bi)免創作(zuo)團隊因看不清行業狀況埋(mai)頭亂(luan)寫,貼合(he)時代意味(wei)著一定程度上保(bao)證真實(shi)性。
其二(er)生長于(yu)世紀(ji)初的年輕演員距離上世紀(ji)末本世紀(ji)初的互聯網(wang)創(chuang)業故事并不遠,這有利于(yu)他(ta)們把握角色。
其(qi)三已然成為收視主力軍的90后同(tong)樣經(jing)歷過(guo)故事發生(sheng)的年代(dai),這種年代(dai)劇對年輕人而言,更有代(dai)入(ru)感。
在各類劇都爭相討好年輕人時,年代劇應該更新符合時代的新情懷。
除了互(hu)聯網改(gai)(gai)變人們生(sheng)活(huo)(huo)這(zhe)種(zhong)年代劇,還有(you)以互(hu)聯網為(wei)土(tu)壤生(sheng)長出的(de)許多(duo)新(xin)行業,改(gai)(gai)變年輕(qing)人生(sheng)活(huo)(huo)習(xi)慣(guan)、職業規(gui)劃的(de)故事(shi)。
時代發展越來越快的今天,每個已然成為過去式的風口,都能做出不止一部特定年代跌宕起伏的好故事。
框定年代的敘(xu)述方式,能緩解一些影視劇(ju)因(yin)未能及時播出而(er)內容(rong)過時的尷尬。
典型如涉及(ji)自媒體創業的(de)《北京女子圖鑒》中(zhong),描述的(de)行業發展狀(zhuang)況(kuang)比現(xian)實滯后了(le)5年。
誠然影視(shi)劇(ju)永遠比現(xian)實滯后,無可厚(hou)非,但(dan)給故事(shi)加(jia)上年代(dai)聲明,其實是給現(xian)實主義電視(shi)劇(ju)更好的(de)現(xian)實參(can)照。
除了用行業講(jiang)故事(shi),年代劇還有一種(zhong)常規操作,是講(jiang)某個特定時期普通人的生(sheng)活。
這類年(nian)代劇的(de)質感貴(gui)在真實,需要撬動(dong)的(de)情(qing)緒是懷舊。
而懷舊的底層(ceng)邏輯,是讓觀眾(zhong)認可故事(shi)的真實性,在此基礎上放大觀眾(zhong)對時代(dai)發展中人(ren)物境遇的共(gong)情,最終把個體共(gong)情上升到對人(ren)類發展過程某(mou)個時段命運的悲憫。
《請(qing)回答,1988》的魅力就在(zai)于(yu)此。
五個(ge)一起長(chang)大(da)的(de)(de)(de)高考(kao)生的(de)(de)(de)青春悸動是切口,他們(men)各(ge)自的(de)(de)(de)家庭(ting)(ting)是韓(han)國當時(shi)幾種典(dian)型家庭(ting)(ting)的(de)(de)(de)切面(mian),校園流行的(de)(de)(de)歌(ge)曲隨聲聽等是社會(hui)發展的(de)(de)(de)明面(mian),沒(mei)有明示的(de)(de)(de)光州事件是時(shi)代發展的(de)(de)(de)暗(an)面(mian),離開(kai)雙門洞是孩(hai)子們(men)長(chang)大(da)的(de)(de)(de)選(xuan)擇,也是時(shi)代發展的(de)(de)(de)必然(ran)。
劇中根據電視新聞引(yin)發的(de)感(gan)慨「有(you)錢無罪(zui) 沒(mei)錢有(you)罪(zui)」,在不了(le)解韓國(guo)當時國(guo)情的(de)觀眾看來,某種程度上(shang)是亙古不變的(de)無奈事實,對(dui)親(qin)歷韓國(guo)那(nei)些歲月的(de)人(ren)來說,很容易想(xiang)起全斗(dou)煥(huan)弟弟侵(qin)吞(tun)財產卻沒(mei)被(bei)制裁的(de)往事。
《1988》講家庭,講青春,講小孩長大,父母老去,電視劇自始至終在講小人物的平淡命運。自始至終沒有大富大貴,飛黃騰達,但故事自始至終,都在遵循韓國當時真實的社會語境。
所以觀眾(zhong)看(kan)完劇,能(neng)夠通過幾家人,看(kan)到一個完整的歷史(shi)時期的變(bian)遷。
小人(ren)物的故事沒有(you)大(da)起(qi)大(da)落的劇變,但窮時想要天天吃雞蛋,有(you)錢(qian)后端出一(yi)盆煎蛋的樸素(su)橋段,能戳得(de)大(da)多數人(ren)心酸(suan)之余,會心一(yi)笑(xiao)。
它沒講大格局,但極具時代性。
反觀國(guo)產年代戲,每當(dang)有服化道極具年代質感(gan),故事主人(ren)公是青少年的劇,總會有人(ren)拿來(lai)碰瓷(ci)《1988》。
《以家人之(zhi)名》《喬家的兒女》都用(yong)前4集的真實質感拉(la)滿觀眾期待(dai),也(ye)都以懸浮的現實口碑(bei)敗北(bei)。
年代劇(ju),服化道符合年代是(shi)基本要(yao)求(qiu)。
在充分了解故事發生的年代時,用全局觀把握符合時代的人物命運才是本質。
《1988》講(jiang)鄰里,講(jiang)社群。
其實在商品房變成主流之(zhi)前,中國社會的各種家屬(shu)院里(li),上演(yan)過無數(shu)場與之(zhi)類似的生活故事。
鄰里之間屬同(tong)個單位,孩子(zi)們上同(tong)個小學,貧富(fu)之間有些(xie)差(cha)距,但總歸不是(shi)天差(cha)地別(bie)。
生(sheng)活磕磕碰(peng)碰(peng),其中包(bao)含經(jing)濟和科技發展,閉路(lu)電視變成網絡電視,電腦系統從windows 98到win 10,小(xiao)區(qu)一(yi)個人學(xue)會網購(gou)帶動周圍鄰(lin)居一(yi)起網購(gou),摩(mo)托羅拉變諾基亞變蘋果……
人們接連搬離家屬院是節點。早買房的人享受到紅利,遲買房的人錯過時機。與此同時,改造的老舊小區住進了新的人。一代人的生活在此落下句點,一個時代的命運有了屬于它的判詞。
少年,家庭,校園,社會,把具體人物組合起來放進不同語境去發展,才有人的命運,發展里的喜出望外和生不由己,那是時代。
國(guo)產劇創作團隊的一大問(wen)題在(zai)于,只看表象(xiang),不問(wen)本質(zhi)。
看準《1988》里的(de)(de)青春(chun)元(yuan)素,做劇的(de)(de)時候(hou),就在青春(chun)上(shang)下猛料。
看(kan)到商(shang)戰(zhan)小(xiao)說中的時(shi)代變遷,就在改變中忽略時(shi)代而夸(kua)大商(shang)戰(zhan)。
殊不知現實主義電視劇,孤立的青春成長、商業斗爭永遠不夠打動人,理不清獨立個體與所處時代之間的牽連,又何來生活質感?
國產劇常被(bei)詬病不見小人物。
其實(shi)年代(dai)劇稍微轉轉彎,把聚焦(jiao)在(zai)商戰(zhan)小(xiao)說IP上的目光變一變,采集世紀初社區的群像,那也是商品(pin)時代(dai)徹(che)底到來前,小(xiao)人物組成的浩(hao)(hao)浩(hao)(hao)蕩蕩的時代(dai)切面。
每當有反應年(nian)輕人成長的樸(pu)實生(sheng)活(huo)劇出現時,總有人說(shuo)中(zhong)國版《請回答1988》要來了,然(ran)而(er)向來都是希望,一直沒有落(luo)實。
其實行業也好,青春也罷,年代劇最難的不是沒故事,而是故事俯拾皆是,影視劇里卻沒有生活,既沒有小家,也沒有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