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世間有兩種東西最令人向往,一是手機里稍縱即逝的綠碼,二是來之不易的陰性證明。
最開始是出入火車站機場,在不同的城市穿梭,然后是乘坐地鐵公交,再后來是進出小區、上下班……
全國各地的防疫政策將社會切割成一個個角落,“48小時陰性證明”成為每個人努力維系正常生活的憑證。
尤其在最近,這項全民運動已經上升到國家高度。北京、上海、深圳、南昌、杭州、鹽城、無錫……大大小小的城市紛紛提出建設“1530”核算服務圈,即做核算步行不超過15分鐘、排隊不超過30分鐘。
一個又一個“核酸采樣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象征著我們被重塑的生活方式。
2022年的夏天,防護服里的大白很熱,五月的深圳還有點涼。
有些事情,做著做著就習慣了,人們習慣了戴口罩、做核酸、出示健康碼,就像空氣、水與陽光一樣自然。
可有些人卻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01 三年不開張
毋庸置疑,核酸檢測是一門大生意。
但在新冠疫情出現之前,在號稱千億藍海的體外診斷市場中,無論怎么看,核酸檢測所在的病原體核酸檢測項目,都不像是有前景的小眾賽道。
彼時,類似核酸檢測這種利用分子生物學原理,對外來病原體的核酸物質進行檢測的分子診斷技術,并不是主流。在實際應用中,血檢、免疫診斷才是大頭。所以在疫情之前,與病原體相關的核酸診斷項目,幾乎沒有形成規模的可能。
直到2019年,國內分子診斷市場的整體規模為66億。其中,與病原體相關的核酸診斷市場,包括儀器在內,規模不超過10億。
而在核酸檢測中的核心PCR技術,是一種早在上個世紀就已成熟的檢測技術,長期以來都是基因檢測公司和第三方醫學實驗室的必備項目。但由于需求小,這項業務頗顯高冷,對專業背景要求比較高,需要有一定年限的實驗員才能接觸核酸操作。
2017年,全國區域病理診斷中心有185家,第三方醫學實驗室689家,但整體滲透率僅為5%,遠低于成熟市場的40%。
原因很簡單。三甲醫院做不精,小醫院又沒錢做,想要統一規范降低成本,“規模經濟”是最基本的邏輯。
所以到2018年,達安基因、艾迪康、金域檢測、迪安診斷四家龍頭,占據整個市場70%份額,大量小型檢驗機構瀕臨淘汰。
只是,因為把中心都放在搶占市場上,這些公司本身的體量也不大,對技術研發并不太重視,上游的儀器和設備都面臨著國產化難題。
不過,這種種瑕疵,在突如其來的新冠檢測洪流中,被稀釋了。
02 開張吃三年
新冠兩年,對普通人而言是黑天鵝,卻讓一些企業陸續占到了風口。
早在武漢疫情爆發初期,華大基因、達安基因、伯杰醫療、杰諾生物、圣湘生物、之江生物,這6家企業就先后獲得了新冠檢測產品上市的資格。
這是屬于它們的高光之年。
其中,圣湘生物于2020年8月28日上市,當年凈利潤為26.17億元,比上一年增長65倍;之江生物于2021年1月18日上市,2020年凈利潤為9.27億元,同比增長1993%。
財報顯示,高通量、全自動化特點的全自動核酸提取儀銷量增長顯著是業績提升的主要原因。
此外,還有東方生物、明德生物、金域醫學等等,無論是下游的檢測服務商,還是上游的檢測設備和試劑生產商,都迎來了業績爆發,利潤成百上千倍增長。
換言之,過去兩年,這些企業掙到了過去10年、20年都賺不到的錢。
2020年,中國的核酸檢測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21億,且最近兩年仍在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長,預計到今年,將達到146億。
同時,三年間,國內第三方醫學企業增加了200多家,融資事件更是屢見不鮮。比如5月18日,靠疫情扭虧為盈的云康集團于港股上市,其招股書中寫道,2020年和2021年COVID-19檢測業務毛利率分別為63.6%和56.8%,兩年間核酸檢測收入約為15.3億。
核酸檢測風口,在不同階段營造了各有差異的造富神話。特別是早期就完成投入的頭部公司,已進入躺賺模式,機器越轉越快,人員越用越少,成本越來越低。
4月1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稱,中國已完成115億人次核酸檢測。算下來,平均每個中國人都做過8次核酸檢測。
而在百億次檢測背后,國內的檢測能力,也從2020年3月的126萬管/天,增至今年5月的5700萬管/天。
盡管在近期的調價和采集的壓價聲中,出現了利潤變薄的聲音,但絕不代表沒錢可賺。只是沒以前那么賺錢了。
今年,全國各地都是常態化的核酸檢測,可以想象各個公司的業績。
而且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僅僅到去年6月,就已經有29個核酸檢測試劑被批準通過,市場被少數幾家企業壟斷瓜分的局面已得到一定的改善。
短短三年,核酸檢測這個小賽道,迅速走完了其他行業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周期,先入的、后來的都沖進來掙了一波熱錢。只是,天量的單一需求,給這個需要技術驅動的產業帶來了什么?
03 未來難可期
新冠兩年,與疫情相伴的,是滔天的財富、巨額的訂單,各種實打實的造富神話接連上演,將核酸檢測這個單一檢測小賽道從十來億吹得膨脹起來,相關從業人數則達到了十幾萬……
剛開始,我們以為大白都是醫護人員。后來,我們以為大白都是優秀志愿者。直到最近才知道,原來大白這個群體中有很多是臨時招聘的,測核酸也是要付錢的。
尤其是5月以來,各個城市要建立步行15分鐘的核酸采樣圈,為中國即將進入的常態化核酸時代勾勒出了輪廓,也勾勒出了即將到來的巨大的核酸檢測訂單。
最近,河南省更下發通知,將核酸檢測員納入新職業后,各種招聘網站上,類似“核酸采集員”、“核酸檢測采樣護士”、“核酸采樣員”之類的招聘信息十分密集。
比如在前程無憂上,廣東某人力資源公司的招聘要求是這樣的:18-35歲,接種完第三針疫苗,有護士資格及電子化執業證。簽訂勞動合同,有五險一金、節日福利、全勤獎,月薪1-1.5萬。
主要工作內容,是配合街道辦或醫院做核酸采樣。
其他城市的招聘信息,也基本大同小異。
新冠大潮背后,看似火熱,新職業都被催生出來,但一切其實又回到了原點。
因為提取、錄入等環節自動化程度不高,巨量的核酸檢測工作,幾乎只是一個人力密集型的苦力活。尤其在海外市場應急審批關閉后,該進不去的還是進不去,研發能力與技術性人來依然是稀缺物。
另一方面,今年4月1日,國家有關部門發布《關于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價格和費用的通知》,要求下調公立醫療機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政府指導價。規定單人單檢降至不高于每人份28元;多人混檢統一降至每人份不高于8元。這已是全國第四輪核酸檢測降價。
核酸檢測試劑與新冠疫苗類似,大部分都是政府免費提供給群眾使用。所以發展到產能穩定期,中間費用率和毛利率都不會太高,相關企業開始出現利潤下滑也是順理成章。
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的定價已經逼近3到5元的生產成本,薄利多銷已成為行業主基調。
此外,核酸檢測被批準試劑的相關企業數量,在過去兩年也未顯著增加。2020年6月時,國家藥監局共批準了42款新冠病毒檢測試劑,來自27家企業,其中有12家上市公司;到了2022年初,被批準上市的核酸檢測試劑雖增至68個,但分布的企業為34家,上市公司數量則為14家。
整體來看,經歷了兩年多的發展,到了今年初,核酸檢測市場目前呈現出價格不斷下調,規模增速放緩,入局企業數量減少的特點,黃金時代幾乎可以說是已經過去。
迅速膨脹的巨量市場、幾乎確定的結局和可以預見的窗口期,給這個在不確定中魔幻般長出的產業一定的確定性。那就是,裹挾在其中的人們幾乎都知道,這樣的市場不可持續,相關領域的投資人們,也都關注下一個熱點去了。
在利潤持續降低,而頻次卻幾乎再無提升空間之際,核酸檢測公司們今年一季度的業績暴漲,或許也只是整個行業最后的狂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