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丁香診所杭州濱江店結束了最后一天營業,正式關閉。
這家靜悄悄謝幕的診所,6年前曾在眾人矚目中走上臺前:它是互聯網醫療公司“丁香園”開辦的首家線下全科診所,也是國內首家互聯網醫療公司的線下診所。
杭州濱江店關閉后,丁香診所目前僅存杭州城西店、以及其在福建福州的門店。
丁香診所城西店工作人員介紹:“濱江店已經不開了,現在合并到城西店,患者有需求可以來城西店。至于城西店未來會不會關閉或者合并,我們還沒接到通知。”
按照丁香診所官方說法,閉店是“為了實現硬件環境與服務范圍的升級”。多位行業觀察者,則對濱江店的消失多有唏噓。
過去幾年,丁香園之外,微醫、醫聯、春雨醫生等一眾互聯網醫療公司,對線下醫療的探索之路,也不那么平坦。
人們對互聯網醫療公司線下業務的討論,再一次被掀起。
潮起
2015年,丁香園籌建丁香診所。2016年,丁香診所杭州濱江店開業。
這個診所參照美國全科醫療體系模式,致力于在社區解決慢性病、常見病和小型外傷的診療,面積約800平方米,有兒科、小型急救、成人診室、B超等9間診室。最初加盟的十幾名醫生全部來自公立醫院。
彼時,丁香園對診所的期待值很高。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認為,丁香診所是理想的、真實的線下還原, “診所是互聯網醫療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診所的話,很多互聯網產品和服務是沒辦法嘗試的。”
中國的私立醫院大致有兩種,面向高收入人群的高端全科診所或專科診所、完全以盈利為目的的私立醫院。丁香診所希望繞開這兩種模式,把自己定位為“中端全科診所,提供常見病、多發病、慢病診療服務,同時建立診療前的咨詢服務和診療后的慢病管理”, 試圖把醫療資源優化,重新做配置。
丁香園的選擇有其政策背景。2014年,國家衛健委正式提出“遠程醫療”這一名詞,互聯網醫療也隨即爆發。2015年6月,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社會辦醫快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隨后國內迎來了社會辦醫潮。
丁香園開起第一家線下診所的同期,春雨診所和超過300家醫療機構簽約。2017年3月,微醫首家全科中心正式開業,并計劃三年內建成100家全科中心。
創業者和資本持續涌入。一時之間,互聯網醫療線下診所熱潮涌動。
飄在空中的互聯網醫療第一次踩在了地面。那兩年,幾乎所有的醫療論壇都在熱議,互聯網醫療公司從線上走到線下,這是否拉開了顛覆醫療的序幕?
隨后幾年,丁香診所沒能密集、廣泛地開設新店。2016年8月,丁香診所第二家門店杭州城西店開業,2017年8月,第三家門店在福州開業,此后未開設新的門店。2021年11月,丁香診所的日常運營由國際醫療品牌嘉會醫療接手。2022年8月,濱江店關停。
潮落
“疫情只是加速了他們的業務調整進度。資本的短視特征,必然導致無法短期盈利的項目會被關停并轉。” 卓壯醫生集團CEO張梁平說。
在業內看來,丁香診所只是丁香園的嘗試方向之一,是一種資本的試錯。
不同于互聯網的靈活多變,自建診所燒錢多、風險大,運營需要時間和品牌積累。“丁香診所不算絕對的失敗,全科醫療當年很火,但是落地得不好。”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很可惜,整個社會環境沒有丁香診所的生存土壤。”
互聯網醫療線下診所大體分為兩種模式:輕資產合作運營模式,以春雨醫生為代表;重資產自建模式,以丁香園為代表。
春雨診所則早已在2016年就關停了全部線下門店,合作機構也大多數沒能實際運營。
類似的,在早期的資本助推之后,許多互聯網醫療公司的線下業務也進入瓶頸期。微醫的全科中心,到現在也只開出不到十家;企鵝杏仁在升級為未來醫生后被并入醫聯集團,關停了部分門診。
“丁香診所、原企鵝杏仁等互聯網醫療背景策動的這一批診所,資本在投資的時候,診所對目標受眾的畫像大多是基于想象。”張梁平認為。
成本、盈利、流量變現、醫保商保支付等問題,始終壓在互聯網線下診所身上。近兩年,大環境下行、疫情又加大了壓力。
醫療戰略咨詢公司村夫日記創始人趙衡分析:“互聯網和高端是互斥的關系,互聯網服務都是小額高頻,高端醫療服務是高額低頻。” 而開診所最重要的資源是醫生,資歷深、能力強的全科醫生必須用高價吸引。
一位三甲醫院醫生表示,公立醫院的病人、收入都更有保障,身邊的醫生基本不會選擇去互聯網線下診所:“這種診所要找到合適的醫生是有難度的。醫生去了怎么發展?職業前景怎么規劃?好醫生留不住他就會走。”
包括微醫全科、丁香診所在內,非公立醫療診所運營成本居高不下,與醫保系統也存在一定壁壘,對多數患者的吸引力并不高。
本就沒有跑通商業模式,疫情開始后,互聯網醫療線下診所舉步維艱,加速洗牌。“現在很多公立醫院業務量、收入都在下滑,病人量也沒有原來多,公立醫院能扛得下去,互聯網線下診所可能就會熬不住。”上述醫生表示。
向前
國家統計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診所數量的增速從2020年的7.82%下降到2021年的1.09%,遭遇十年來診所增速最低值。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1》顯示,全國2.35萬家非公立醫療機構,一年總計虧損1300億元,平均每家虧損高達553萬元。
“做線下醫療必須有一定密度、流量要足夠大、要有足夠的耐心。”愛爾眼科董秘吳士君分析:“光有情懷當然不夠,也不能求速勝,大多數互聯網醫療公司是在小馬拉大車。”
吳士君同時認為:“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有足夠的多層次醫療需求,對互聯網診所的發展應該保持樂觀。”
攔路石還在,闖路者也還在涌入,在摸石頭過河。
2022年7月,全球互聯網巨頭亞馬遜宣布收購擁有188家線下診所的One Medical。2022年8月,字節跳動斥資約百億收購美中宜和。許多互聯網醫療公司也還在繼續對線下醫療的投資。
一位互聯網醫療領域資深從業者認為:“資本對互聯網診所沒有太大意義,醫療風險很高,介入太深是危險的。”
在業內普遍彌漫著的悲觀情緒下,也有人在思考互聯網診所的希望在哪里?張梁平認為,基層或許還有較大的發揮空間:“縣域的互聯網診所有幾個優勢:患者去大城市看病不方便;多點執業的醫生越來越多;多重政策扶持下縣域的醫療有起色。互聯網平臺背景的品牌診所如果能觸達、扶持優質醫生扎根到縣域,會有很大的市場。”
對于當下互聯網診所的低潮,醫庫軟件董事長涂宏鋼介紹:“沒有不好的行業,只有做不好的人,永遠會有新的人繼續去探路。悲觀者永遠正確,但市場屬于樂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