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吉利新能源商用車集團旗下品牌“遠程”,宣布完成超3億美元Pre-A輪融資,這是其獲得的第一筆融資。
“遠程”本輪融資由普洛斯旗下隱山資本領投,跟投方包括傳化、中信證券投資、湖南湘潭產業基金、GLy Capital、Mirae Asset等多家戰略投資人和知名投資機構。從投資方背景來看,隱山資本專注于物流供應鏈大生態圈內股權投資,傳化則在多個領域與吉利新能源商用車達成合作關系。
隱山資本表示,將基于“遠程”面向的新能源商用車城配物流和冷鏈應用場景,依托普洛斯在中國70個地區市場、400多處物流倉儲基礎設施以及豐富的產業生態資源,對“遠程”在客戶開發、城配場景下的車輛銷售和租賃、冷鏈車推廣及新業務模式探索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賦能。
新能源商用車或成新風口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9月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了30%,成為新的發展里程碑。與此同時,數據顯示,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銷量19.7萬輛,同比增長51.4%,滲透率為4.2%,到今年4月,滲透率數據也僅提升至8%左右。與乘用車相比,二者的巨大差距意味著廣闊的機遇。
智點智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高強分析,目前國內新能源商用車的市場滲透率相對乘用車較低,主要原因有兩點。
其一,乘用車是消費品,而商用車是生產資料和運輸工具,因此,目標客戶群體要比乘用車的用戶小的多。如2021年汽車銷量2627.5萬輛,商用車實現銷售479.3萬輛,占比不到僅兩成。尤其是新能源車型,主要的客戶以三通一達、京東、第三方物流企業等B端用戶為主,占比超過9成,散戶占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其二,當前的新能源商用車(貨用)車型的整體價格偏高,同燃油車相比,在產品力、銷售價格、路權、進城限制等方面優勢并不明顯,并沒有受到市場和用戶的廣泛認可,短期內市場滲透率難以實現大幅提升。
不過,與幾年前的新能源乘用車一樣,新能源商用車也正處于高速增長的黎明前夜。根據中汽協數據,2021年商用車銷量478萬輛,同比降低6.8%;2022年1~4月,商用車銷量達118.1萬輛,同比降低39.8%。在商用車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下,新能源商用車卻一枝獨秀地逆勢暴漲。2021年,新能源商用車銷量18.5萬輛,同比增長54.7%;2022年1~4月,新能源商用車銷量達7.2萬輛,同比上升了83.6%。
商用車保有量僅占我國汽車保有量的12%左右,但貢獻的碳排放量卻占比約55%,燃油總消耗量占比51%。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戰略下,商用車必然要從傳統燃油向新能源過渡。
2020年國務院通過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規定,從2021 年起,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領域車輛,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 80%。按照這一要求,由傳統燃油車型向新能源車型的替換潛力非常巨大,未來幾年會有幾百萬輛的新能源商用車需求,很多企業和機構也看到了這一巨大的市場。
在不斷攀升的市場加速期,新能源商用車開始受到資本青睞。2021年8月,智能商用車制造及服務商開云汽車完成戰略融資,投資方為天際資本與兩位小米聯合創始人;今年1月,金琥新能源汽車宣布完成Pre-A輪融資,由共青城基銳、共青城銀溢共同投資,專注于打造新一代智能化新能源物流車;4月,新能源物流車和儲能解決方案服務商葑全新能源獲得贛鋒鋰業投資;8月,開心汽車發布商用車品牌“探鹿”,獲7億美元新能源汽車并購投資意向。
包括一汽、長安、廣汽、吉利等在內的傳統車企,以及三一重卡、福田汽車等老牌商用車企業,也開始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進行深度布局。如一汽解放宣布將在新能源領域投資300億,2035年新能源整車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福田汽車旗下智藍汽車則表示,將在研發與測試投入60億,產業鏈及營銷服務體系投入120億,到2025年成為中國新能源商用車第一品牌。
鯨平臺專家、清氣團環境智庫首席分析師晏磊表示,目前落地的氫能動力車應用場景,較多集中在公交車、環衛車輛等由國資國企掌控的領域。氫能源商用車是否能成為社會資本投資的風口,目前還無法有效判斷,但成為政策扶持和政府資金投入的新領域,是非常確定的。
新玩家尚有“攪局”可能
據英大證券行研報告顯示,國內重卡市場集中度一直較高,重卡Top10企業合計市占率為97.3%,中國一汽和中國重汽兩大重卡巨頭,市場份額分別為24.8%和20.5%。然而,2022年1-4月,重卡累計銷售27.6萬輛,累計下降62.0%,而在新能源重卡方面,2022年1-4月,累計銷售新能源重卡5852輛,同比大漲531%。在新能源商用車的迅速起量之下,國內重卡格局或將發生變化。
智點智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高強指出,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會出現新玩家是毋庸置疑的,除了傳統燃用車主機廠在發力外,已經有不少企業和資本盯上了這個藍海市場。
例如,蔚來汽車前副總裁黃晨東博士創立的前晨汽車,目前已布局了新能源輕卡和重卡賽道,其與重汽海西工廠聯合開發的新能源輕卡已經實現了量產銷售;首個擁有國家備案的整車生產資質的智能駕駛企業矩陣汽車,其主打快遞“最后一公里”的橙仕01車型已實現銷售;聚焦城市物流貨運市場的智點汽車,主要產品為新能源輕卡、微面、皮卡等車型,已取得批量訂單銷售。此外,嬴徹科技、博雷頓等企業,也聚焦于商用車自動駕駛和新能源重卡等領域。
高強表示,“未來幾年內,在商用車市場內發展出類似蔚小理的整車企業可能性非常大”。
晏磊同樣認為,商用車未來將獲得資本持續關注。“從配套場景上來說,商用車獲得有效配套的確定性更高,無論是公交車,環衛車還是運輸類卡車等,商用車的行駛路線都相對固定。在固定線路上建設加氫站、售后維修點,對于快速興建加氫站、儲氫站有較好的先決條件,也能夠對氫能動力商用車的服務帶來更高的集中度,以及更高服務效率。相關輔助設施被使用的頻度比較高,空置虧本的幾率較少,能夠有效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
然而,新能源商用車也有自身的技術困境。洛克資本合伙人李音臨指出,商用車和乘用車相比,更多要求在長途運輸中保證安全、經濟實惠且維修成本可控,而目前以鋰電池路線為主的新能源車,更適合在市區內進行短途運營,不太適合跑長途高速。因此,在解決商用車的痛點之前,新能源商用車的滲透率提升都不會太快。
上述投資人認為,基于上述特點,新能源商用車玩家的重點研發和商務拓展方向,是氫燃料電池路線。由于該路線的續航能力強,全國范圍內加氫站的建設也在加快,即使市內加氫站網點受制城市建設用地限制,不太可能放量,但只要在高速道路中途設置若干站點,就可以滿足長途運輸的續航需求。
李音臨稱,“氫能在普通乘用車領域的投資破局,還需繼續等待。至少也要等商用車領域的成熟性試驗較為成功,造價成本降低,氫燃料的儲運加模式成熟,成本能夠持續下降之后,投資熱潮才會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