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90后,又是年輕人。
11月30日四川滬州19歲少年微博直播自殺,最后搶救無效身亡。
昨晚,也就是12月1日晚,又有三個網友先后直播自殺。眾網友徹夜守護,勸解、開導,也驚動了崔永元、不加V等大V們。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相在判定之前,一個同情、一個評論,甚至一個關注都可以將后果推進兩個極端。
“汕頭男子QQ空間虐童照”猶在耳目。
三個直播自殺的年輕人:
1、夢魂游飄 自殺方式:安眠藥
經過:夢魂游飄昨日在其微博上稱“先喝醉再吃安眠藥”、“不用報警,我想安靜的離去”,并發布了幾段視頻直播自殺過程(首創),獲得迅速上升的關注度。
在微博被刪除后,又用“c丶柳楚獅”的賬號進行更新。
結果:目前被福州警方帶走進行安撫。
劇情翻轉:打過老人、上過吊
網友“宋丹丹Sunflower”扒出,“夢魂游飄”就是前段時間在福州毆打乞討老人的男子,還炒作過上吊。
2、張楚嵐字千瀧創一 自殺方式:割腕
經過:“張楚嵐字千瀧創一”在其個人微博上稱要割腕自殺,網友詩人沙光看到其微博后,從昨晚20:59與張楚嵐字千瀧創一保持手機短信聯系,對其進行積極勸導。
結果:今天凌晨大同警方成功將其解救。
警方稱,該網友姓張,因與其父親發生矛盾產生厭世情緒。
3、堇纏 自殺方式:跳樓
經過:堇纏曾發微博稱自己前任有了新歡,表示自己很難過。昨日這種消極情緒終于爆發,其在微博稱要跳樓自殺。
結果:一位聲稱是其朋友的網友發微博稱堇纏微博被新浪刪除無法回應,表示堇纏現在沒事了。
不管是炒作,還是真有意自殺,三人都沒成功。為何年輕人熱衷直播自殺?微博面對自殺直播應該有什么樣的處理機制?
群體情緒的相互傳染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旁在《烏合之眾》中探討過群體情緒的相互傳染性。他指出感性的、本能的情緒特別容易傳染,而理智的、冷靜的情緒在群體中絲毫不起作用。他將這種傳染視為一種催眠的力量——群體性催眠。這種催眠會摧毀一個人心理上的防御機制,讓人的表現突破其人格上的界限。
在群體中,任何一種感情和行動,只要這種感情與行動不合常理,都會很容易的傳染開來。被傳染的人的心中會籠罩著一種悲愴的感情,這種感情會讓他表現的完全像是另外一個人。
直到他們在行動中的群體不斷分化并消散,這種極端情緒才會消失。
因此,自殺的這種負面情緒極易在群體中擴散,要盡可能從源頭予以阻絕,避免造成失控的局面。
自殺是一種心理傳染病
美國“自殺學之父”埃德溫史納曾估計,每一人自殺死亡,至少會影響6個自殺者的親友。自殺是會模仿的。
自殺作為一種極端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會給周圍人強烈的心理暗示,在以后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會在潛意識里對自殺進行效仿,這就是自殺的一個特性:自殺行為的集聚性。有關專家在對自殺者進行的研究中發現,自殺行為會像傳染病一樣在親友與周邊地區之間傳染。這種傳染性會隨著傳播渠道的擴張而流傳更廣。
美國學者對1973年-1979年美國電視報道自殺事件的研究報告指出,電視報道自殺事件確能導致青少年自殺率上升,越多媒體報道,內容越詳盡,則引致自殺率上升幅度也越大。青少年女性自殺率上升約13%,男性上升5%。
媒體報道使社會上自殺或企圖自殺者增加的事屢見不鮮,最為典型的是:1986年4月,日本女歌星岡田有希子跳樓自殺,媒體詳細報道后,幾個月中數十名青少年效仿而自殺身亡,其中女學生居多。因此任何時候都要警惕自殺的傳染性與模仿危害。
雖然自殺的傳染性或模仿性雖并未被嚴格證實,但為防范類似行為,少數國家(土耳其、挪威、巴西、中華民國)會對自殺新聞予以成文規范。
直播自殺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尋求幫助
通過微博直播自殺,這與一般的自殺現象是有所不同的。
青年學者石勇,就如此分析過直播自殺現象:一心求死的人,已經對這個世界無話可說,既不希望有人看到,也不想看到別人了。所以,他如果“直播自殺”,說明他即使求死的程度很強烈,仍然想和這個世界打交道,也即仍有生的留戀。
心理咨詢專家朱文波在分析滬州19歲少年直播自殺事件時說道:
從他直播自殺過程來看,并不是重度抑郁癥病人那種處心積慮了無生趣的決死心態,他隨時在跟網友互動,不是自我封閉式的決絕。那么這類“自殺”儀式化操縱化比較強,生活里經常有類似跳樓秀、或者計算好被搜救事件但服藥的動作。所以這類自殺都并非想死的本意,但因個性本身,遇事以極端方式不計后果但求戲劇化效果,最后導致結果的失控。以自戀和表演性人格為主導。
防范直播自殺的解決之道
既然是求戲劇化的效果,以微博為例,每個參與評論和轉發的網友都是編劇,時刻左右自殺主角的命運。微博這個平臺充當制片人,有權改動劇本情節,決定導演和主要演員的人選等。
其實昨晚新浪微博就已插手,CEO王高飛發微博稱“以后封號同時報警,是真的就救人,是假的就拘留。”微博對直播自殺的賬號和微博進行了禁言和刪除處理。
所以,在發生這種事件時,及時有效的勸導是能夠盡可能防止悲劇發生的。在昨天一連串的微博直播自殺中,有很多網友試圖安慰并報警。也有不少人揣測其為炒作的而挖苦譏諷。
不論他們是不是為了博關注的“放羊的小孩”,我們都應該防止發生“放羊的小孩”的悲劇。這種選擇直播自殺的網友,其實是在向外界求救,下意識中還是在為自己謀求一個活下去的理由,這種時候外界的負面刺激就很容易造成失控的結果。每一個圍觀者其實都掌握著事件發展的方向,希望每一個圍觀的網友都能夠選擇勸導和報警,或者只是安靜的圍觀。
媒體也不應該對此做過多的報道,一個是防止負面情緒的擴散,另一個是防止主觀色彩下媒體審判的發生。在此次事件中,微博方面及時刪除微博并報警,這樣能夠及時疏散圍觀人群,使其失去表演舞臺,這種做法是值得推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