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在中國融資成本很高是共識,如果我有一個億,放到其他項目里面,回報不低的,很難甘心做這個項目。對這類租賃為主很難的項目,資本很快就沒耐性了,因為收益率實在太低了。
雷軍投了YOU+青年公寓,被加之小米房地產等臆測被媒體爆炒刷爆朋友圈,但在地產行業的朋友看來,這個事極其難做,不靠譜。難在服務,難在投資,難在回報。
運營商:做好年輕人的商業不容易
首先國內這類類住宅物業很多,但真正能夠做到社區感覺的,很少。上海張江高科一代有些政府支持的補貼的項目,南京魔方公寓北京蘋果社區都有嘗試過,不過也達不到可稱為社區。青年公寓之類的提法,在我國更多是噱頭,做不起來,因為是個貼錢的活,說白了,要從別處賺錢。而且這些青年公寓的人員流動性很大,很難真的被捆綁,這個是服務難題。同時辦公和居住始終是很難合在一起的,因為功能不同。一旦成長,公司也很可能搬走。
“You+國際青年公寓會圍繞聚集在這里的年輕人搭建一個超大的社區平臺,一旦把用戶粘性做起來,這個線下社區入口就能帶來無限的可能。”You+這篇PR稿里提到的用戶粘性,真的是個大挑戰,它需要更多商業支撐,符合年輕人的商業,而非網吧、歌舞廳、夜總會。另外,真的就是消費體量了。所有投資,都需要營業額支持,包括社區商業,養活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盡管這類年輕群體聚集的市場需求完全存在,但我國的專業服務是嚴重缺失的。現在來看,各種青年公寓項目的運營都很松散,而且缺乏統一訂位,服務。市場上也缺乏專業的運營團隊。
開發商:既然能賣,為何要租?
技術和時代都在往前走,年輕人的思想也在不斷變化,對居住的需求也會有更高層次的追求。不過,目前市場上這類青年公寓都還需要靠綁定產業園區,因為租賃模式,租金太低,投資回報太慢了。開發商肯定更愿意銷售,省事,賺錢,方便。所以,小米如果拿了土地,就會知道土地成本和手機制作成本,差別太大。
土地擺在那里,又是住宅,無論誰拿著房子,腦子都開始發愁,銀行貸款追著開發商呢。這類項目有過起來的案例,比如新加坡的輝勝閣,都是有基金支持。基金選擇的就是回報率低,有長期收益的項目,一旦成熟,就轉手。最關鍵的問題是,投資回報率低。除非有龐大資金支持,還有專業團隊服務,政府的支持(上海張江的人才公寓也是政府扶植,指定了這個建筑只給青年高科技人才的),這幾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單單土地就是兩萬一平,年回報率7%,你算算租金得多貴啊?
中國青年公寓市場的問題,關鍵在金融
國外的金融是開放的,分級的,比如有的資金就是賺取暴利,而退休基金,就是追求穩定收益,通常有3-5年的回報期。而在中國,是沒有房地產投資基金的。沒有機構投資者,且政府也還認為,這類基金都是炒房的,不是投資的。其實,這都是偏見。專業的基金,才有專業的團隊。比方說養老地產,這么多年也搞不出來,因為養老根本就是一個回報很慢的項目。一方面你不能指望老人大把大把的花錢,同時他又還需要醫療、陪伴等各類服務。沒有資金,開發商怎么可能自己搞好養老地產。
創業型的青年公寓也是一樣的情況,需求獨特,同時對設施要求不低。這就最終導致,這類項目只好存在超級偏遠離市區的鳥不拉屎的地方,因為那地方地價特低,還有機會(靠近郊區都費勁)。但在中國融資成本很高又是共識,如果我有一個億,放到其他項目里面,回報不低的,很難甘心做這個項目。對這類租賃為主很難的項目,資本很快就沒耐性了,因為收益率實在太低了。
青年公寓這回事,也就是紅色央企中糧(大悅城),玩轉過,玩得起,銀行頂得住。但如果要大搞的話,還是要有合理的退出機制,這個還是需要金融機構的擔保。或者說,政府+金融的整合。在國外,持有型物業都是被逐層被收購的。通常是基金,物業不斷升值,投資回報增加,不斷有人會接手。前面的人賺差價,但投入了時間和培養期,一棟樓被倒賣N次,比如最近中國人收購的紐約的華道夫酒店。
